台湾营商环境比较优势分析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有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依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营商环境是否法制化和国际化,既是评价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指标,也是加快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台湾与大陆营商环境的指标排名比较

   为评估各国企业营商环境,2014年世界银行通过对189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研究,对构成各国的企业营商环境的十组指标进行了逐项评级,得出综合排名。营商环境指数排名越高或越靠前,表明在该国从事企业经营活动条件越宽松。相反,指数排名越低或越靠后,则表明在该国从事企业经营活动越困难。

   根据《2014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台湾营商环境便利度总体排名第16位,而中国大陆排名第96位(见表1)。尽管世界银行的这份报告关于中国的排名靠后曾引来争议,多年来引进外资一直居于发展中国家首位的中国却排名如此靠后,国内多位专家认为这份报告带有一定的偏见且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但也值得我们警醒和反思,中国的投资环境的确还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看齐。台湾作为发达地区,营商环境指数排名靠前,以下我们从区位、人文、法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其营商环境的相对优势,帮助我们以台湾为借鉴,为企业营造更好的投资营商环境。


表1:2014年中国和台湾地区企业营商指数排名比较

经济体

营商环境便利度

开办企业

申请建筑许可

获得电力供应

注册财产

获得储贷

投资者保护

缴纳税款

跨境贸易

合同执行

办理破产

中国台湾

16

17

7

7

31

73

34

58

18

84

16

中国

96

158

185

119

48

73

98

120

74

19

78


二、台湾的营商环境优势

(一)区位优势

   台湾省,总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仅占全国的0.38%,2013年人口总数达到2337.3517万(含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辖22县、市,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全省包括台湾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岛海岸线长达1600多千米,面积为35873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一大岛,也是中国东南海上屏障和重要门户。

   台湾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由于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不光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通过。

   因此,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大大提升了台湾商贸环境的便利度,非常利于台湾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由于政治和历史原因,台湾尤其与中国大陆、美国、日本间有极其紧密的经济关联,这反映在台湾进出口贸易结构上,表现为和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紧密的经济关联。

(二)人文优势

   台湾除了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以外,人文优势也很突出。

   在文化方面,台湾受多元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共同影响,文化现象丰富多彩。首先,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历史上就是由多元族群构成的,主要有汉族、南岛语族,加上满、蒙、藏、回及一些少数民族。其中仅南岛语族又分为汉化较深的平埔族和原称 “高山族”后来被定名为 “原住民”的各族民众,如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邹族、排湾族、鲁凯族、阿美族、卑南族、雅美族等。多民族地方语言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性造就了台湾社会文化风貌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其次,日本和西方文化对台湾影响不少。

   在日本帝国主义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下,台湾省的建筑风格、饮食习惯、日常用语、地名命名、生活习俗等均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而21世纪初日本的流行文化也对台湾产生一定影响。此外,早期西方殖民和传教者的推广使其对台湾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近现代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则成为台湾教育改革的楷模,而现代台湾的政治改革也充分借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台湾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启发,开阔了台湾文化的视野,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对外开放,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台湾充满文化碰撞、冲击和融合的环境有利于以新颖的思路进行发明创造,表现为台湾的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岛内创意企业数量、营业额及就业人数情况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发展引人瞩目。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在资源有限性的客观制约下发展经济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创意产业正好迎合了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大陆地区作为创意产业后进地区,须借助、借鉴台湾的创意产业发展成果和经验教训,并结合国情,扶持创意产业发展,开创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    

   在国民素质方面,台湾人热情大方、诚信守法,加上勤奋节俭、刻苦耐劳、聪明实干的优良品格,在经济发展前期对台湾在提高储蓄率以集聚资本,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由此衍生出炽热的企业家精神更是台湾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如我们拜访的维格、全拓,也能切身感受得到他们企业家的那种敬业精神。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出版的“2012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台湾企业家精神指标问卷调查全球排名第一,是台湾竞争力细项指标最具优势项目之一。台湾企业家有着灵活的经营理念与严格的管理风格。台湾产业相对于大陆与东南亚地区来说,更注重讲求成本效益,台商经常被形容为是“游牧民族”,其追求的就是更低的人工与土地成本。由于其从事的是成熟产业的再发展,因此无法追求超高利润,只能以压缩成本为主要手段,落实的关键就是通过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达成目标,确保生产秩序,保证产品质量,如我们参观的鋐光公司就是这类的典型。因此台湾产业不怕迁徙,甚至可以说是有迁徙偏好,低成本是首要考虑,经营与管理都可以通过规范化要求达成。

   经济发展主要植基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和竞争力。一个活跃的市场、土地、劳动者、资本等要素只有在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手中,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壮大起来,才会真正成为财富的源泉。台商带动产业迁徙每到一地,在追求更高成本效益的同时也带去了优秀的企业家精神,留下的是除了为当地创造的就业和税收,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观念和理念,商业模式和思维方式。当前,我国大陆部分企业家的责任和道德缺失、合作和创新精神不足等问题已成为阻碍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陆企业家需要与时俱进,学习台湾企业家优秀的性格品质和经营理念,重塑新一代中国企业家精神,否则企业原先所创造的附加价值将愈来愈稀薄,逐渐被经济洪流所淘汰。

(三)法治优势

   台湾地区“法律”制度形成的渊源是十分复杂的,总体而言,台湾既受到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和法家权威政治的影响,也受到孙中山先生集西方三权分立思想与中国考试、监察的法制传统于一体的“五权宪法”思想的影响,同时受到台湾地区本土传统、日本殖民地法制观念的影响,在立法中有大量的法律条文是借用西方国家的法律,经中国传统文化加工形成的。

   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台湾当局所实施的经济政策和法律调整的作用非常明显。如果按初略划分,台湾经济发展大略经历了农村土地改革、进出口替代、出口扩张、产业升级几个阶段。在这几个大的阶段中,台湾当局都适时地制定了比较适宜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措施,并先后制定了《耕者有其田条例》、《外国人投资条例》、《华侨回国投资条例》、《奖励投资条例》、《技术合作条例》、《管理外汇条例》、《加工进出口区管理条例》等数量众多的法律规范,对各阶段的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和法律调控,收到了极为明显的成效。其中,吸引外侨投资和建立加工出口区制度即是成功的范例。因台湾资源极为贫乏,资金、原料、市场均依赖进口,因此,资金与市场是台湾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各项奖励投资的法规颁布以后,在十余年时间内,即吸引了外商投资四亿美元,直接为台湾经济注入了大量血液。随后,在岛内建立了三个集对外贸易和工业为一体的出口加工区,在二十年中即创汇近200亿美元,为台湾经济起飞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台湾当局重视法律的调节作用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方面,每一重大经济措施的出台,均以完善的立法相辅,使当局的经济措施通过法律手段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台湾当局各项经济立法内容周全,配合得当,在实行之中少有窒碍难行之处,即有立法与实际出现脱轨之处,也注意及时修改补充,以期能促进各项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可以说,以完善的立法促进经济的发展,也是台湾当局取得经济上成绩的有效措施之一。

   台湾过去几十年在运用法律手段吸引投资,扩展外销,加强财政金融管理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对于我们通过发挥法律的调节作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以及营造良好的商贸环境,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四)经济优势


   台湾经济是全球第15大经济体系,主要是以中小企业引导投资的小型资本主义经济体,辅以政府主管投资大部分的公营事业体、以及众多国外投资所引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政府在经济体系内扮演的角色逐步缩小,实施市场经济后,不论投资、消费或储蓄等皆能自由选择,很多大型的“国营”银行及企业逐步迈向私有化。过去30多年内,平均年均经济成长率达到8%,而出口导向政策赚取的外汇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证。2013年台湾的外汇储备是世界排名第6。根据“行政院”主计处的统计显示,台湾地区人均GDP,在1961年是153美元,2013年已成长至20,930美元,是大陆人均GDP的3.1倍。

   台湾经济结构已经逐渐由高科技产业取代原先的劳力密集工业,且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52年的35%下降到2%。台湾至今形成高科技产业与服务业合计比例逐渐过半的形势。台湾的电子工业对世界经济举足轻重,大多数电脑电子零部件都由台湾生产。对外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日本和美国长久以来一直是台湾前两大贸易伙伴,但在2005年后退居二三名,中国大陆成为台湾进出口贸易第一大对象,台湾长期依赖中国的人才与市场,在中国有五万多个台资企业,长期居留的台商及眷属则有上百万人之多。另有部分转向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其中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的主要投资地的国家。

   台湾是亚太经贸的枢纽,整体经济体系活络,国际产销分工体系构建成熟,民间消费与经济成长皆稳健攀升,良好的经济环境有利于吸引世界各地的企业落户与发展。然而,目前台湾在经济发展中也面临一些压力。

   第一,代工生产模式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当前台湾工业生产仍以“代工”模式为主导,这使其处于产业链的中下端,缺乏生产的核心技术,利润及产品附加值均较低。电子产业在台湾生产和贸易结构中居首要地位,并有形成新比较优势产业的趋势,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以贴牌生产为主,核心技术、设备仍需从美国、日本等国进口。岛内加工制造的技术含量有限,同时电子产品具有生命周期短、投资风险大等特征,这使台湾此类产业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影响冲击。此外,台湾技术创新研究均以应用技术、代工技术为主,基础技术研究不足,导致台湾技术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缓慢。这种技术、经营、市场风险使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着局限和不稳定性,制约着其比较优势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政府行为与政府机制缺陷;两岸关系问题仍然是影响台湾经济走向的重要因素。大陆是台湾最重要的进出市场,对台湾经济平稳发展和结构升级起关键性作用。但受政治因素影响,台湾当局对两岸经济贸易采用了一系列的限制,阻碍劳动力、资本、部分商品的自由流动,这对台湾融入国际分工环境、进行全球资源整合和生产配置形成制约,经济发展空间被部分压缩。政局不稳定使岛内经济环境受到波动,致使大量资本外流。同时,台湾财政赤字和金融结构性弊病等问题也制约着其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未来区域经济的竞争将是营商环境软硬实力的竞争。台湾在区位、人文、法治、经济等方面的优势明显,企业营商环境便利度的排名一直保持靠前。我国大陆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借鉴台湾营商环境的优势和经验教训,结合大陆国情,构建适宜的营商环境,对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 北滘镇经济和科技促进局 整理:陈绮泳 指导:杨镇瑛 )


分享 :